十年看安徽如何铸造“硬核”创新力
发布时间: 2024-05-21 02:28:57 人气:1 来源:精铸件
当今世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主动。
十年谋一“创”。安徽牢记嘱托,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学技术创新“栽树工程”,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2021年安徽区域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由十年前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精耕细作,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2012年至2021年,累计10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全省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0万件大关,每万人拥有量达19.9件
“相当于地球磁场90多万倍,刷新尘封23年的世界纪录!”8月1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出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
新纪录的诞生,表明我国拥有了目前国际领先的稳态强磁场实验条件,能够为科研人员探索物质世界提供有力支撑。据了解,合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运行5年来,已支持海内外170多家机构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展3000多项前沿研究。
十年来,安徽举全省之力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催生出更多“从0到1”原创性成果。
在量子科技领域,从2012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到2021年研制出113个光子的“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安徽的科研团队十年间九次刷新量子操纵数量世界纪录,推动我们国家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三大应用方向上均进入世界第一方阵,部分领域实现领跑。
在强磁场领域,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使我国在该领域跃居世界五强,依托装置取得“首次发现外尔轨道导致的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等重要科研突破,并衍生出扫描显微成像、国家Ⅰ类抗癌创新靶向药物等应用技术成果。
在聚变能源领域,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人造太阳”近十年来先后创造“2000万摄氏度400秒”“等离子体1亿摄氏度”“101.2秒稳态长脉冲”“1.2亿摄氏度101秒”等世界纪录,使我国在聚变能源研究领域跃居国际前列,并衍生出超导材料、质子医疗、氦制冷等多项应用技术。
《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重要突破安徽占4项、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安徽占2项、十大国际科技新闻安徽占1项。
2012年至2021年,安徽累计10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铁基高温超导体、极端条件下重要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等3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一等奖。全省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0万件大关。2021年,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9件、居全国第7位,较2012年增长14.4倍。
——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深空探测实验室揭牌成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安徽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今年2月,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进入实质运行和全面建设阶段。这个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大三方共建的实验室,将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围绕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安徽打造高能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夯基立柱。
高质量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安徽省实施专项推进行动,全面入轨运行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成功研发“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
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省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建成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3个装置性能不断的提高;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2个在建装置快速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5个装置快速推进前期工作。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立足合肥、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成为安徽创新的引力磁场。
高标准梯度构建高能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量子空地一体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列入国家规划,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计算产业园启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合肥国家新一代AI创新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
十年间,安徽建成认知智能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216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34家,在全国率先组建4家创新联合体,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安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万家大关,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科学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将安徽产业地标从过去的煤铜钢等资源型“铜墙铁壁”,转变为今天的创新型“芯屏器合”“集终生智”
将谈话内容实时转换成文字的办公电话,实现视听同步的双屏翻译机,能实现语音控制的智能激光笔……在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大批与声音有关的新产品、新技术受到追捧,这一些产品来自多家不同的安徽企业,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中国声谷。
合肥西郊,以科大讯飞为龙头,一条从基础研究、研发技术、平台支撑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语音及AI产业链初步成型。中国声谷目前已入驻企业1400多家,实现年营收超千亿元。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将安徽产业地标从过去的煤铜钢等资源型“铜墙铁壁”,转变为今天的创新型“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关键变量”渐成安徽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增量。
长鑫存储为代表的动态存储芯片产业、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工业机器人产业、AI与制造业融合产业组成的“芯屏器合”,集成电路、白色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面向消费终端的现代制造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AI产业组成的“集终生智”,正成为安徽产业新地标。
以合力为代表的皖企登云,以奇瑞汽车、海螺集团卡奥斯平台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已经在智能化、数字化上取得扎实成效。工业互联网、数字赋能,正在为安徽制造业发展装上一颗澎湃的“数字芯”。
新兴产业代表着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十大新兴起的产业,正在安徽蓬勃兴起。
十年来,安徽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十强省。高新技术公司数增长了5.5倍,总数突破万家大关,居全国第8位。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出台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率先探索“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编制周转池”“专利权融资”“区域科创板”等13项“安徽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
在合肥高新区,云飞路一直被称作“量子大道”。在这条仅有几百米的道路上,汇聚了包括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等在内的多个量子领域国内顶尖企业。
这条“量子大道”的形成并非偶然。2009年,潘建伟团队决定成立国内第一家量子通信产业化公司,时任合肥高新区领导当即拍板:“你来吧,这里没有质疑。”
安徽正着力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构建最适宜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系统,让各类创新主体“万类霜天竞自由”。
十年来,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先行先试,到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再到《安徽省深化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安徽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全方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他们创新愉快、愉快创新。
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赋予领军人才充分自主权。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累计扶持320家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团队在皖领办创办企业,其中1家成功登陆科创板、2家上市在审、190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入选“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成为安徽开展“双招双引”、打造“三地一区”的金字招牌。
面对“卡脖子”技术,安徽探索实施“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答题、市场阅卷”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新机制,推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等改革,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
2021年,面向全省企业征集重大技术需求30项,面向海内外广撒英雄帖发布13项榜单,择优立项“超导量子计算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等9个“揭榜挂帅”项目,共吸引全国10个省份、3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揭榜的“超导量子计算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项目,将研制100位至200位超导量子计算机极低温微波信号传输系统,打破依赖进口格局。
扎实推进国家新一轮全创改,成功揭榜“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11项改革任务,数量居全国第一。“编制周转池”“专利权融资”“区域科创板”等13项“安徽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
大力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建成全国首个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谋划设立150亿元的基金群,支持高校师生、人才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早期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可达80%。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累计设立子基金13只、总规模超31亿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阔步向前,“创新安徽”必将交出更精彩的答卷!
十年谋一“创”。安徽牢记嘱托,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学技术创新“栽树工程”,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